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 泱泱大国,悠悠万事,切中肯綮才能谋划全局,把握大势才能引领潮流。迈向“十三五”,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中国发展的核心课题是什么?中华号巨轮破浪前行的驱动力源自哪里?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意义重大。全会从战略全局高度,顺应时代潮流,针对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确立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指明了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这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创新步伐持续加快。从高技术产业增长强劲,到“双创”蓬勃兴起,从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到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54%,无不说明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步入新征程,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审视中国,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重要因素。不日新者必日退,我们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在新形势下开拓发展新境界,就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就是为了破解新形势下的发展动力问题,有着鲜明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创新是全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具有穿透力,是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战略主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创新具有社会性,离不开全社会形成创新风尚。坚持创新发展,靠创新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才能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要求我们抓住重点、协调推进。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也要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等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发展新空间。既要抓重大、抓尖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占领战略制高点;也要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也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构建发展新体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永远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齐心协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坚持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能——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特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造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迅速崛起的中国传奇,让我们深切领悟“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分量,也清醒认识到必须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行,而发展也常常伴随新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让成长的烦恼不断显现。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
身处“十二五”“十三五”交替之际的历史新方位,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正是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动选择。正确的发展理念从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发展实践的产物、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坚持协调发展,就要以协调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增长的硬指标,到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软实力,从经济结构的优化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再到扶贫脱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贯穿着“全面”的总要求,体现了“协调”的新特点。认清、吃透、把准协调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本质要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胸中有全局、行动有章法,有序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抓住重点要害,才能“举一纲而万目张”。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失衡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把这几个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摆正理顺,就能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整体发展的势能,形成更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总体之势,开创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增强发展协调性,关键是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城乡协调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还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既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也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加大对落后地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优势和问题各异。只有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工作,既突出重点,也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从古代中国的传统智慧,到当代中国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协调”一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下一个5年航程即将起锚。让我们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推进协调发展的实践,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迈向永无止境的发展新境界。
新华社评论员: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面对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如何补齐生态短板,是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必须攻克的难关,亦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课题。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和能源等最基本条件。“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是发展始终面临的矛盾。全面小康,代表更高质量和水平的生活,也意味着对资源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平衡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邃思考,必将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提供科学理念指导和有力政策支撑。
审视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例子比比皆是,给人以深刻启示。对待生态文明的基本态度和理念决定发展的理念,更制约发展的质量与前景。也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只有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在全局中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具体要求,才能把绿色发展理念变成积极主动的作为,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中国人口众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第二位基础上继续增长,粗放式发展模式加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导向,国情决定国策。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从基本国情出发,切中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给破解促进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值得期待的中国方案。
绿色发展,彰显历史担当,也蕴含治理智慧。“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宣示了决心,更担起了责任。“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再到五中全会提出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未来发展,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相继落地、有序推进。按照五中全会部署,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花大气力、下真功夫狠抓落实,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实行垂直管理的严格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就一定能形成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让中华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描绘的美丽中国,激发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凝聚建设美好家园的同心众力。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认识进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转变,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国家向着全面小康的绿色进军,一个民族为了永续发展的坚定抉择。我们期待,沐浴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阳光下,明天的全面小康生活一定更美好。